曾经被认为 "永远不愁客源" 的医院,居然也过剩了。
曾经被认为"永远不愁客源" 的医院,居然也过剩了。
据数据统计,2014 年以来的十年间,中国医疗机构床位数明显增加。从 2013 年底的618.2 万张,增长到了1017.4 万张,与 2013 年底相比增长了64%。
平均每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 39.92 万张,且没有明显减速的趋势。
于是,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类似的情形:
凌晨 3 点的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,走廊上临时加床的患者正在输液。而在 200 公里外的河北某县级医院,崭新的住院大楼里,却有近半的床位空置。
这种魔幻现实,正揭示中国医疗最深层的问题: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张床位?
对此,业内人士表示,我国目前医院床位总量已经不缺,甚至过剩,但目前医院床位还面临着区域布局不合理、结构不合理、科室不合理等诸多问题。
至于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,未来,应该由社会办医来主导床位配置区域、结构不合理问题的调整。
但眼下,需要急需解决医院床位过剩的问题。
对此,今年 7 月 17 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关于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(2025 年版)的通知》,其中明确提出,引导支持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、护理院,引导支持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。
其实,医院转型的政策指导意见,早在 2023 年就已经出现过,当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委下发《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》,其中明确提出,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,转型为康复医院、护理院。
再加上今年的通知,这背后的本质不容忽视:医院过剩资源转型的时代大幕已开启。
破产的医院越来越多了
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,以「医院」为关键词搜索会发现,去年一整年(2024 年 1 月 1 日~12 月 31 日),包括破产审查案件、破产案件、强制清算申请审查案件、强制清算案件、破产上诉案件等在内的案件共计1158 件。
截至 7 月 31 日,2025 年同类目的相关医院案件,则已经达到了766 件。
倒闭潮席卷全国,曾经投资数十亿的"明星医院",亦未能幸免。
一些没有破产的医院,就好过了吗?
据了解,有大批二级医院,正在主动申请降低等级。
比如,陕西宝鸡一家成立 15 年的民营医院——宝鸡高新中医医院——主动向卫健部门申请,将医院等级从二级降为一级,同时核定床位数从 80 张缩减至 20 张。
曾经,医院等级被看得比什么都重要,如今,却有医院主动申请自降身段,原因是什么?
那是因为,降级,总比破产强。
医院正面临的 4 大生存压力
1、医院成本太高
按照现行标准,二级医院需要配备并定期更换,符合等级要求的设备,足够数量的高级职称人员,以及各类专职岗位,这些费用每年都水涨船高。
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:
"我们皮肤病上 60% 的设备和试剂,都需要跟着时代的进步进行维护、更新,这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。"
虽然从医院体系里看来,二级医院的规模不上不下,但对于民营来说,二级医院却也意味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成本投入。
而现如今的行情下,维持二级医院『体面』的成本太高了。」
当然了,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,日子都不太好过。
据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1》显示,全国 2.35 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,一年总计亏损 1300 亿元,平均每家亏损高达 553 万元。
而公立医院,根据《中国医院院长》杂志报道,2021 年政府办医院的总收入 4.39 万亿元,收支盈余不到 0.2 万亿元,同时有近 2 万亿元的债务。
2、医院盈利越来越难
过去医院赚钱有 "三板斧":财政拨款、药品加成、灰色空间。
可现在,这些路子都行不通了。
国家先后推行取消药品加成、两票制、带量采购等改革,"以药养医" 的模式被终结,药品和耗材价格大幅下降,医院这部分收入砍了一大块。
医疗反腐力度也在加大,国家每年都发布通知纠正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,要求受贿行贿一起查,倒查时间长达十几年,覆盖医疗全领域、全链条。
这让医院靠灰色空间赚钱的路彻底被堵死。而财政拨款增长跟不上医院扩张的速度,僧多粥少的情况下,很多医院只能自己扛着债务压力。
收入来源锐减,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,医院想盈利越来越难,亏损成了普遍现象。
3、人口减少
人口增长放缓,老龄化加剧,医疗需求结构发生变化。
比如,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,难以逆转。
2024 年虽是"龙宝宝"年,但仍有多所医院关停产科。
如广州某医院、浙江省某医院、赣州某医院等今年关停,2023 年浙江嘉兴、广州、广西来宾、江苏新沂等地医院也有产科陆续关停。
4、技术进步,加剧床位过剩
在美国某家医院,有 70% 的"髋关节置换手术"的患者,可以在手术当天,或者第二天出院。
而同样的手术,之前在上海市三级医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是多久呢?12 天!
但很快,髋关节置换手术也在中国迎来门诊手术(日间)模式时代,无论是上海这样的医学高地,还是一些三线城市的医院,均开始探索当天手术、当天出院。
还有,一名妇产科医生表示,他在佛罗里达的克利夫兰诊所学习,发现那里居然没有妇产科病房,大量妇科手术是日间手术(无需住院),只有少数剖腹产者在综合病房住院几天。
也就是说,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我们未来对住院天数的需求会减少,相应的,医院的床位就会越来越过剩,造成更多医疗资源的浪费。
医养结合会成为医院的救命稻草吗?
在最新《通知》中,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,要创建一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(市、区)和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。
鼓励各地条件成熟、工作基础好的县、县级市、市辖区积极开展创建工作。示范县(市、区)每 2 年评估一次,每次命名 100 个左右,2030 年完成创建工作。
不难看出,未来或将有大批医院,向医养结合转型。
那么,「医养结合」到底指的是什么?
根据文件,无论是医疗卫生机构,还是养老机构都有机会往「医养结合」的方向发展,但必须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,并依法进行养老机构备案。
同时,鼓励医疗卫生机构,按照相关规范、标准,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。
从这儿不难看出,这份《通知》的直接意图,是为了迎接老龄化社会引导产业升级转型。
但最终,转型肯定有成功的,也有失败的,在这个产业出清过程中,身在其中的个人和组织都少不了阵痛。
最后
医院过剩不是坏事,而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。
那些不适应时代的医院被淘汰,优质资源得到整合,医疗服务才能更精准地匹配需求。
在这个过程中,医院要及时转型,从业者要提升能力,才能在大变局中立足。
医疗行业的未来,不在于建了多少家医院,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。
众银策略,盈昌配资,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