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下面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改写后的版本,保持原意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:
各位善知识,大家好!我是神话居士。我们继续讲述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中的故事。上次我们提到虚云法师告别了融镜老法师,并在船上遭遇了女色的考验。今天,我们将继续讲下去。
首先,进入光绪四年,也就是1878年,虚云师父已年满39岁。那一年,他来到了天宁寺,拜见了清光和尚,并在寺中度过了严冬。转眼到了光绪五年,1879年,虚云师父已满40岁。这一年,他前往焦山参拜了大水和尚。当时,彭玉麟将军的水师也在此驻扎。彭玉麟,字雪琴,乃清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书画家,享有“雪帅”之名。彭玉麟不仅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,还为近代海军奠定了基础。无论在政事还是文化领域,彭玉麟都有着不凡的影响力。他性格清廉,家境并无私产,也未曾纳妾,是一位堪称楷模的忠臣。他生前多次邀请虚云师父前去讨论佛法,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。
1880年,光绪六年,虚云师父已年满41岁。他来到了金山寺,参拜了观心和尚、新林和尚以及大定和尚等高僧。此时,他的禅修更加深入,继续专注修行,过了这个寒冬。
光绪七年,1881年,虚云师父已满42岁。他来到了扬州的高旻寺,拜访了朗辉和尚,并在高旻寺度过了冬季。年谱中写道:“禅功尤进”,可见虚云的禅定功夫在这一年有了显著的进展。
展开剩余84%光绪八年,1882年,虚云师父43岁。他在年谱中写道:“予割爱辞亲,出家二十余年矣。道业未成,随风飘荡,心生惭愧。欲报劬劳,拟再东朝南海,北礼五台,住普陀数月,静中稍见胜境,发心朝台。”这一段话反映了虚云内心的深切愧疚与回报父母恩情的决心。“劬劳”指的是父母的辛勤养育,而虚云则深感未能成就道业,心中充满了愧疚。他决定去南海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,并将自己的一片赤诚回向给已故的亲人,报答养育之恩。虚云从官宦之家出生,父母为了他放弃了许多,尤其是父亲萧玉堂,因长期在外为家计奔波,错过了与虚云相处的时光,直至临终也未见他一面。这些事无不让虚云内心感到痛惜。虚云的母亲颜氏更是早早去世,他的出家,无疑是对父母的愧对。但从出世法角度看,虚云的选择却是为了普度众生,体现了他真正的大丈夫风范。
俗话说:“贫穷布施难,富贵修道难。”虚云选择出家,虽然极为艰辛,却也使得九祖升天,足见其为众生福报所积。虚云的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他在扬州的高旻寺打禅七后,过完春节,便前往普陀山,朝拜观音菩萨,祈求福佑。
普陀山,位于浙江舟山群岛,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素有“海天佛国”之美誉。虚云师父于清明节前到达普陀山,在法雨禅寺参加了清明法会。几个月后,他前往更为偏僻清静的法华寺,继续静坐禅修。经过几个月的修行,他深切体会到佛菩萨的庇佑与加持,境界逐渐开阔。
七月初一,虚云师父从普陀山法华寺起香,默念佛号,开始了前往五台山的朝圣之路。在朝圣的过程中,虚云采用“三步一拜”的方式行走,这是佛教修行者用来洗涤内心、消除我执与贡高我慢的方式。同行的四位禅僧——遍真、秋凝、山遐和觉乘也选择陪伴虚云同行。
从普陀山出发后,他们经过宁波、余姚、绍兴、杭州等地,风雨无阻,誓言不改。在湖州稍作休息后,他们继续踏上旅程。到达苏州时,部分同行的禅僧已感到体力不支,手脚磨破,最后不得不向虚云告辞。虚云看到他们确实无法继续,便与他们告别,继续独自前行。
接下来,虚云师父继续朝拜的脚步,没有停歇。途经常州、丹阳,最终来到了南京城。虚云参拜了牛头山的祖塔,渡过长江后,他来到了江浦,继续朝礼狮子山寺,恰逢春节时分,在此过年。
1883年,光绪九年,虚云师父44岁。正月十六,他继续从狮子山起香,进入河南,经过凤阳和毫州等地,最终到达了少林寺、白马寺等佛教圣地。虚云的行脚一直在继续,他不顾风雨晦明,脚步坚定,一心念佛,苦乐不记,饥饱无挂。
在腊月初一,虚云来到了黄河铁卸渡口,在那里暂住一家小旅店。腊月初二中午,有船工来摆渡,他便渡过了黄河。到达黄河对岸时,天色已晚,寒风刺骨,漫天飞雪。虚云师父又继续行走,发现路边有一座茅草棚,便暂时在此休息。
此时,外面的寒夜愈发严酷,雪花纷飞,气温骤降。第二天早上,雪积得已深,路面不见踪迹,四周一片寂静。虚云师父的干粮也耗尽,饥肠辘辘,但他依然保持正念,依照禅修的方法跏趺坐着,默念佛号。
虚云的身体越来越虚弱,最终进入昏迷状态,命悬一线。就在这时,一位乞丐出现在茅草棚前,看到虚云倒在雪地中,便上前询问。虚云已无力言语,乞丐见状,将虚云身上的积雪轻轻拨开,用草垛生火,煮了一锅黄米粥。黄米粥一进入虚云体内,温暖立刻传遍全身,他终于恢复了一些体力。
乞丐问虚云:“你从哪里来,准备去哪?”虚云简单回答:“我来自普陀山,准备朝拜五台山。”乞丐则自报家门:“我叫文吉,来自五台山,要到长安去。”两人相互询问,并展开了一段有趣的对话。
这段对话看似简单,但仔细回味,其中充满了禅意。当文吉问虚云雪化后的水是什么时,虚云没有回答,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问题,更是一个禅修的命题:雪化后是否依然是水?这正是对人性与佛性的隐喻——外在形态虽变,内在本质未曾改变。
文吉的提问,虽然简单,却点破了禅机的深意。虚云此时未能回答,因为他处于禅修的状态,对这一简单的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后来,他在高旻寺开悟时,回忆起这段对话,才恍然大悟其中的深意。
接下来的故事将继续讲述虚云与文吉的互动,以及他如何在五台山获得启示。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,我们下次再见!
---
这段改写后的文章,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主题,并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写,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。如果有任何修改
发布于:天津市众银策略,盈昌配资,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