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中,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之死表示了深刻的惋惜和反思,他写道:
有人说:“天道并不会特别偏爱谁,但通常会偏爱那些行善积德的人。”伯夷和叔齐,毫无疑问算得上是这类善良之人。难道不是吗?他们一生秉持着仁爱,修养品行,秉公行善,最终却因为饥饿死于困境。再看看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,孔子特别推崇颜渊,他好学勤奋。然而,颜渊尽管心怀善良和求知的渴望,却常常因贫困而食不果腹,最终不幸早逝。天道究竟是如何报偿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呢?盗跖却不同,他每日杀人、食人,行为极为暴虐,甚至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,横行天下,最终却安享晚年,寿终正寝。那么,他究竟做了什么善事,积了什么德,才得到了如此的“天命”呢?
展开剩余88%我之所以引用司马迁的这段话,是因为在读到三国时期孙权的女婿朱据的传记时,内心充满了感慨。这种感触难以言喻,唯有通过《伯夷列传》中的司马迁之言来表达我对朱据命运的同情和无奈。
朱据(194年-250年),字子范,吴郡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)人,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大臣和将领。朱据是前将军朱桓的从弟,也是大都督朱异的堂叔。黄龙元年(229年),孙权称帝,并将自己的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,同时任命他为左将军,并封爵云阳侯。当丞相步骘去世后,孙权又任命朱据为丞相。
作为东吴的丞相,朱据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,加之他是孙权的女婿,在东吴政权中几乎没有人能与之抗衡。然而,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朱据却在权臣孙弘的操控下被害死。这个突如其来的悲剧令人不禁疑惑,究竟是为何?
一、谦谦君子朱据
根据《三国志·朱据传》的记载,朱据为人谦逊有礼,气度非凡。他不仅仪表堂堂,体魄健壮,口才也非常出色,常能在辩论中占得上风,江东士人中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。孙权非常欣赏朱据,在自己登基为王后(222年),便将其征召为五官郎中,并补任侍御史。那时朱据年仅28岁。
等到辅义中郎将张温因罪被免职时,孙权忧虑手下没有得力将领,于是感叹吕蒙和张温的离世,并认为朱据文武双全,能够继承他们的事业。于是,孙权任命朱据为建义校尉,负责驻守湖孰。
东吴黄龙元年(229年),孙权称帝,迁都建业,并将自己的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(因此孙鲁育被称为“朱公主”或“朱主”),任命朱据为左将军,封爵云阳侯。
1. 忠诚与仁爱
朱据为人谦和且乐于助人,乐于与人交往,尤以对贫困士人给予资助而闻名。尽管他拥有丰厚的俸禄,但他依然常常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贫困的士人。在生活方面,朱据并不追求奢华,对金钱的看法也非常淡泊。
黄武初年(222年),朱据被征召担任五官郎中,并补任侍御史。当时选拔的曹尚书暨艳,痛恨贪赃枉法之人,因此决定将这些人逐出官场。然而,朱据认为天下局势尚未安定,不应急于将所有官员都扫除,应当以功德赎过,让他们改正过失,继续贡献所长,激励更多的清廉之风。最终,暨艳并未采纳朱据的建议,导致自己败亡。
朱据的这番话,不仅从政治角度出发,更加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与仁爱的态度。对于人和事,他总是关注对方的优点,而非缺点,这使得他在为政过程中与人为善,倍受同僚推崇。
2. 君子风范
嘉禾五年(236年),东吴开始铸造新币,朱据的部队应领取三万缗的兵饷,但由于工匠王遂的冒领,导致兵饷失踪。典校吕壹怀疑朱据参与了贪污,严刑拷问该事件负责人,直至他被打死。朱据为死者感到痛惜,并用上等木材为其制作了棺材安葬。吕壹随后上表称,朱据为了隐瞒事实才厚葬部下,孙权责问朱据,他无法辩解,只能低头等待处理。几个月后,刘助查清了真相,揭露了王遂的贪污行为,孙权才为朱据伸冤。
然而,这一事件也暴露了朱据的管理漏洞,他未能及时发现兵饷失踪,且未能有效应对孙权的责问。此外,他在面对吕壹的陷害时,选择了冷静等待,过于相信自己的正直,最终未能成功辩白。这种“坐以待毙”的态度,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二、祸起二宫之争
二宫之争,是指东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内斗。孙和与孙霸同年被立为太子和鲁王。赤乌五年(242年),孙和被立为太子,孙霸被封为鲁王。两人享受相同的荣宠,导致宫内出现了嫡庶之分的争议,这成为了后来的“二宫之争”的导火索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孙霸认为太子孙和的党羽排挤了他,而太子党则认为鲁王孙霸在背后积蓄力量,企图夺取太子之位。这样,东吴宫廷的内斗愈演愈烈。
(三)朱据未能正确领会孙权意图
赤乌十二年(249年),朱据继步骘为丞相。孙权将朱据任命为丞相,希望他能发挥调解“太子党”和“鲁王党”之间矛盾的作用。然而,朱据的态度并未让孙权满意。朱据坚持为太子孙和辩护,并多次上书要求保住太子之位。虽然朱据为太子出谋划策,但他并未理解孙权真正的政治意图——即缓解这场宫廷争斗,而是坚定站在了太子一方,激化了这场权力斗争。
孙权虽然没有直接处置朱据,但最终他决定采取激烈的手段解决问题,废除太子孙和,将其幽禁,并赐死鲁王孙霸。孙权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,不久后孙权又立了小儿子孙亮为新的继承人。
然而,朱据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孙权的意图,依然坚持站在太子一方,并与一些官员联合表示抗议,向孙权求情。这种行为让孙权十分不满,最终,朱据被孙权降职,并被贬为新都郡丞。尽管孙权出于对女儿的颜面,并未直接杀害朱据,但他还是遭遇了来自孙弘的“矫诏”,最终被暗中赐死,年仅五十七岁。
三、并非无缘无故
朱据之死,并非无缘无故。他在权势巅峰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孙权的信任。孙权原本希望朱据能在家庭内部调解太子和鲁王之间的矛盾,然而朱据的过度偏袒太子,反而加剧了这场内斗。最终,孙权决心采取极端手段,结束这场权力斗争,而朱据未能适时做出改变。
朱据的结局,或许可以用“墙倒众人推”来形容。就像许多政治人物一样,得势时风光无限,但一旦失势,便容易被人推倒。朱据的“清高”姿态,未能保护他自己,反而让他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,最终酿成悲剧。
在政治中,清高往往难以自保。那些不懂斗争、不懂妥协的人,最终往往会被历史的洪流淹没。朱据的悲剧,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:即便身为正人君子,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,也不能失去应有的警觉与智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银策略,盈昌配资,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